詹新宇:创新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模式

发布者:李敏发布时间:2020-08-16浏览次数:1026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詹新宇、曾傅雯  时间:2020812


各级政府在其掌握的资源范围内,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增长目标,并采取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努力保障经济增长目标的圆满乃至超额完成,即为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可见,经济增长目标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预测值,其背后还暗含着各级政府为实现既定经济增长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资源配置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宏观经济管理现象,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更是由来已久,并一直处于不断演进和改革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尝试进行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但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年代逐步停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启动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增长目标时期(1978—1994年):该时期计划色彩比较浓厚,经济增长目标多采用计划增长X%”的模式;第二阶段是调控经济增长目标时期(1995—1998年):该时期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目标也变为调控目标定为X%”的模式;第三阶段是预期经济增长目标时期(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目标通常为预期目标为X%左右的模式。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在助推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失”:第一,经济数据失真,近年来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地方GDP统计总和与全国总产值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第二,资源配置失效,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都是以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指挥棒,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体制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因奋力完成既定增长目标而产生诸多短视行为,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违背;第三,宏观调控失灵,基于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会因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偏差而失灵。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中可窥探其模式改革的新趋势,即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点式目标向区间目标转变,使增长目标更具弹性;二是从绝对目标向相对目标转变,以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三是从显性目标向隐性目标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四是从硬约束目标向软约束目标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渡空间。

XML 地图